招商难?农贸市场“先设计后招商”的协同规划

 2025-08-20 15:27
走在许多城市的老城区,总能看到一些农贸市场面临相似的困境:崭新的场地建好了,摊位却空着一大片;卖菜的挤在一角,熟食区冷冷清清;顾客转了半天找不到想买的东西,商户也抱怨生意难做。这些问题背后,往往是因为市场建设与商户需求之间的脱节,而 “先设计后招商” 的协同规划思路,正在慢慢改变这种局面。


 
过去常见的做法是,先把市场大楼盖起来,划分好区域,再开始招商。结果呢?设计团队不太清楚将来商户具体要怎么经营,招商团队也不理解为什么场地非要这样划分。等商户进来一看,发现摊位大小不合适、水电接口位置不对、通风采光考虑不周,自然就打消了入驻的念头。这种“先建设,再招商”的模式,很容易造成资源错配,最终导致招商受阻。
 
反观一些运营较为成功的市场,不少采用了“先策划定位,再设计空间,后引入商户”的协同模式。这种思路的核心在于,把招商需求前置于设计阶段。具体来说,就是在画图纸之前,先深入调研周边居民需要什么、未来商户关心什么、竞争对手缺少什么。
 
比如某地新建的一处市场,在设计前就广泛征集了周边社区居民的意见,发现大家特别希望有一个干净明亮的早餐区。设计团队据此调整方案,不仅预留了充足的早餐摊位,还专门设计了独立的通风系统和便捷的外带通道。结果招商时,早餐区域成了最受欢迎的部分,很快就被预订一空。
 
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:水产区域的地面防滑和排水要特别加强,灯光照明要能让蔬菜看起来更新鲜,通道宽度要方便顾客拖着购物车通过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需求,实际上直接影响着商户的经营效率和顾客的体验满意度。只有当设计切实契合实际使用需求时,商户才会愿意入驻,市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。


 
除了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外,超前的设计规划还能为市场注入持久活力。如今很多消费者不仅关注买菜便利,也开始看重购物环境的舒适度和服务的多样性。一些市场在设计中融入了休闲座椅区、儿童玩耍区、检测服务台等配套功能;另一些则预留了线上订单处理区,为商户拓展电商业务提供便利。这些增值服务不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,也成为吸引优质商户的亮点。
 
从成本角度考虑,设计阶段多花一份心思,往往能避免后期的大拆大改。相比建成后发现不合适再敲墙改造,提前规划显然更加经济高效。同时,当商户看到市场为他们考虑得如此周到,也会更愿意长期合作,从而减少后期运营管理的不确定性。
 
总结而言,农贸市场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建筑,更是一个有机运行的商业生态系统。设计决定了空间的骨架,而商户和顾客赋予了它生命。“先设计后招商” 就是把商户的需求提前融入市场的每一处细节,让设计不再是冰冷的图纸,而是能实实在在帮上招商的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