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吆喝议价到扫码溯源,从传统菜场到智慧灯杆,乡镇农贸市场的改造不仅关乎一场硬件升级,更是一场与乡土记忆、产业未来深度对话的振兴实践。本文结合多地实践经验,拆解改造逻辑,给出可复制、可落地的操作清单。


在乡镇农贸市场改造的实践中,“民生适配性” 往往是决定改造成败的关键。不少地区在推进智慧化与产业升级的同时,始终将 “让老人便利、让农户受益” 放在首位,避免陷入 “技术越先进越好” 的误区。针对乡镇老年群体占比高、部分居民存在行动或视力不便的特点,改造中需重点优化基础服务细节。
具体而言,改造需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包容性设计。市场主入口应实现无障碍化,取消台阶或同步设置平缓坡道,方便轮椅及购物推车通行。室内通道需保持宽敞明亮,地面铺装务必防滑且平整,减少老年人跌倒风险。照明系统应得到显著增强,尤其在摊位内部和公共通道区域,确保光线均匀充足,便于视力减退的老年顾客清晰辨认商品和价格标签。
在智慧化推进过程中,必须坚持传统与新兴支付方式并行。尽管可以推广智能电子秤和扫码支付,但每个摊位均应保留现金收付功能,并配备验钞机等基础设备。
服务设施的人性化配置同样重要。应在市场内均匀分布休息区,配备牢固的靠背座椅,供老年人随时歇脚。有条件还可设立便民服务台,配备老花镜、急救药箱、共享充电宝等物品,解决顾客临时需求。
需要明确的是,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并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升级,需根据不同乡镇的资源禀赋与需求差异,调整改造重点与方向,例如:
在以规模化种植为主的平原地区乡镇,改造应侧重完善冷链仓储与农产品集散功能,通过建设标准化冷库、引入专业物流服务,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储存周期短、集中上市滞销等问题;在城郊结合部乡镇,由于居民需求更趋多元,改造可增加便民配套服务,如增设早餐供应、便民维修、代收代发等功能,让市场成为服务日常民生的 “一站式” 空间。


附: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可复制操作清单
1.前期调研清单:走访 30% 以上摊主与居民,明确冷链需求、支付习惯、停车痛点;调研本地特色农产品种类与流通渠道,确定产业联动方向。
2.智慧化落地清单:优先配置智能秤、溯源查询终端等实用设备,避免盲目引入高价系统;保留现金支付通道,安排志愿者开展智慧设备使用培训。
3.乡土元素融入清单:梳理市场内老建筑、老树等历史符号,制定保护方案;采用本地传统材料与工艺设计摊位、招牌,邀请居民参与文化展示区规划。
看来,乡镇农贸市场的改造,从来不是一场 “破旧立新” 的革命,而是一次 “守正创新” 的升级。它既要用 “因地制宜” 的规范解决传统市场的痛点,也要守住乡土的温度与记忆,更要链接产业未来,让小小的农贸市场成为乡镇振兴的 “活力引擎”。